其他

乡愁 || 乔老爷:那些年,曾经赶过的凤翔城三月廿五交流会

2017-04-15 乔老爷 时光捡漏

作  者:乔老爷598

图  片:来自网络

来  源:【时光捡漏】——一个不善于追热点,博眼球,只想静静地讲普通人的柴米油盐的琐碎家常、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、偶尔发发牢骚,转载别人故事的公众号!




那些年,曾经赶过的凤翔城三月廿五交流会

文 | 乔老爷

初夏小麦打花的时候,便是凤翔一年一度的三月二十五古会,不知从哪年哪月开始,每到这时节,凤翔县城便商贾云集,庄户人家,扶老携幼,来到县城赶交流,一半是采买些生活必需品,一半是利用农闲时节到县城逛逛,看看热闹。

凤翔三月二十五会最鼎盛的时期莫过于八十年代末、九十年代初,那时每年县城交流会要持续近半个月,在交流会期间,从清早开始,通往县城东、南、西、北的公路便有密密麻麻的人群从乡村涌向县城,到了中午时分,县城的四街八巷到处是人头攒动,水泄不通。县城的主要街道被南来北往的客商全部占领,临时搭建的售货棚一个接一个,里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,哪怕是单位门口的人行道,也有小商小贩铺一张塑料纸上面摆些小玩意兜售。当时的购买力太强了,有卖什么的,就有买什么的,无论摊位大小,是时兴商品,还是冷僻货物,都会卖得所剩无几,商家赚得兴高彩烈,老百姓买得心满意足,因为在交流会可以买平时买不到的东西,价钱还比平时便宜得多。

有人聚集的地方,必然就有庞大的饮食市场,交流会的期间,凤翔县城会突然增加很多的饮食摊点,地方小吃、民间持色饮食,都在这里大显身手,面皮、凉粉、饸烙、粽子、油糕、麻花、水煎包、醪糟这些价钱便宜又方便的小吃,是庄稼人进城必吃的食物,这些摊点大街到处都有,摊点旁总是围满了人。扯面、刀削面、拉面、哨子面、杂酱面等都是午餐的主食,想要奢侈一些,还可以在羊肉泡、大肉泡的摊点享享口福。

交流会期间最热闹的地方在县体育场,当时官方有句口号叫“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” 从交流会第一天就有县剧团从早到晚上上演秦腔本戏,有时候还会有两台戏斗台,那些上年龄的秦腔戏迷们,带上小凳早早来到戏台下,占好位子,一场接一场看,过足了戏瘾。青年人大都是来来往往,不为看戏,只是凑热闹。九十年代,也是新文化思潮最兴盛的时期,那些从南方来的三流文艺团体,交流会期间,在体育场搭起大棚,有唱流行歌曲的,有跳舞的,有演杂技的,每到傍晚时分,大棚歌舞前放着港台歌曲,站着一排一排时髦女郎,袒胸露背,有的干脆只穿三点式,扭着腰技,狂欢乱舞,卖弄风骚,引来男的、女的、老的、少的驻足观看。

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县城的交流会,算得上凤翔县一年一度最有影响力的盛会。在交流会期间,县城企事业单位、机关、学校基本都会给交流会让路,日常业务能缓办则缓办,能不办就不办。住在县城的人,家家都有乡下来的家属、亲戚、朋友。乡村的人再忙,也要抽出几天时间,带上妻儿到县城赶会。在外干事的人,也在这个时候会赶回来,和家人到县城聚聚,再照上一幅全家福。回想那时县上的交流会,我突然感到有点像《清明上河图》上画面的景象。人们安居乐业,市场繁荣,悠闲自得。

那个时期虽然人们没有现在富裕,但在精神上是幸福的,在农村,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家家打下的粮食已给吃不完,再也不为温饱发愁了,而且平时自由的时间比较多,庄户人只要勤快,日常用度也不成问题,那时物价也不高,人们也不会为子女上学花过多的钱,更不需要考虑攒钱到城里为子女买房,也就不需要离乡背井到外去打工。在城市不管是企事业单位,还是行政机关,人们的工资虽然不高,但很稳定,单位之间差距也不是很大,能在县城工作的人多少还有点优越感。

时代在发展,社会在进步。如今人们普遍已径富裕了,购物什么时候需要,在那里都可以买到,有钱的人还会上宝鸡、西安去买。八零后、九零后更是足不出户,在手机上一按,快递公司就会送货上门。至于休闲娱乐,隔三岔五,随旅游团游遍名山大川。县城的交流会渐渐淡下来了,政府因创建卫生县城,还将交流会址放在县城边沿的城乡结合部,交流会也失取了往日的繁荣,大多是小商小贩摆些假冒伪劣商品,跟会的也大多是些农村的大爷大妈,他们一方面是庙上烧香拜佛,也顺便到交流会上为家里添置些生活必需品。住在县城的人大都难得到会上去转转,不是朋友提醒,我竟忘记这几天就是今年的三月二十五会期。

我还是怀念八十年代家乡的三月二十五古会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写于二0一五年五月十六日)

【作者简介】 

李  强 | 男,1972年生。一个客居西安的凤翔人,故土情结很浓。喜欢品读文字,体味人生百态。

【精华推荐】

闲话凤翔西乡人

一座山与两代人的缘

东湖,凤翔人的秘密花园

离乡四十载,忆起渭北旱塬上的一湖碧水

蓝天绿水,桃红李白,走进活色生香的春天

吟诵着苏子诗词,漫步在春天的东湖畔

迎接久违的“水桃花”

这个春天,一不小心就撞上了“桃花运”

二月二,忆起儿时爆米花!

行走在梅香芬芳的东湖光影里

想起妈妈做的一碗“玉米糁子”

想起紫荆高中的杏仁油茶

纳鞋底的母亲

一碗粘搅团,一缕思乡情

这一场雪,多少人为你痴,为你狂?

我姓辛,隶属于这个独一无二的村!

《舌尖上的凤翔》

一纸奖状,翻开庞家务的一段辉煌历史


【投稿要求】

1. 投稿必须微信平台原创首发。

2. 自行校对,不得有错字、别字,文责自负。

3. 附个人简介100字内,近照1--2张,电话微信邮箱等联系方式,方便采稿和发放稿费。

4. WORD文档附件投稿,非文档投稿稿件,概不接受。

5.本平台为公益性运作,稿费由赞赏支付。读者打赏全部归作者。领取稿费加微信号:google19820728

6. 投稿信箱:13772706338@139.com


更多精彩,请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


 ·END· 


时光捡漏 ∣您的生活笔记
 公众号ID:xinke19820728 

人生 · 生活 · 活着


感谢您抽出   来阅读此文

更多精彩请点击【阅读原文】哦

↓↓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